基地位于街區的東北角,基地的北側面對著學校操場和孩子們的公園。由于不恰當的擴建和綠化,這一區域的通風極其不好,且對于一座宗教場所來說,此地過于臟亂了些。廟宇的主殿在二戰空襲中被摧毀,戰后新的主殿在舊址上佇立起來,成為和平時代的象征,但由于當時物資匱乏,重建后的主殿并不十分牢固。介于以上兩點,建筑師主要的設計工作體現在四個方面:主殿翻新;將基地北側空置出來用于停車;住宿和辦公整合在一棟新建筑內以及加建一座多功能的接待大廳。
主殿(原有建筑,建于1949)
1949年重建后的主殿作為時代的印記被保留下來,建筑師對損毀嚴重的部分進行了徹底的修繕。整個建筑及其院落為潔凈肅穆的氣氛所環繞,已經成為當地備受歡迎的地標。
接待大廳(新建筑)
接待大廳是供來訪者休息的地方,也可作為多功能廳來使用。此外,在災害來臨時,它也是一處臨時的避難所。接待大廳為訪客營造了輕松舒適的氛圍,且其入口直接面向場地內部的庭院。接待大廳的檐口比較低矮,能將照射進鋪滿白河沙的庭院中的漫射光線引入室內。
祭司住宿與辦公(新建筑)
住宿和辦公的功能比較明確,因而作為一座獨立的建筑而存在。一層是辦公室和更衣間,二層是祭司的住所。一層的外墻部分使用一條條的松木板,來暗示此處曾經用以隔離停車場和基地之間的籬笆。樓上住宿部分為了保護住戶的隱私而與寺廟其他的空間相分離。
日本的建筑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干凈整潔,天空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