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工作室占據山頭,在沒有破壞風景的情況下統領著環境。
建筑位于Cooroy山旁的山脊邊緣。最重要的是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景,賞心悅目的環境,可持續性,靈活性以及強風因素。在這個險峻的基地建造和創建一個通往這個展示館的永久通路是讓人關注的問題。
從功能角度看,設計概念包含兩個不同的區域。
“服務區域”,覆蓋著型鋼護墻板,包括廁所、浴室和商業廚房。多個弧形屋頂結構陷入山頂的景觀“弧坑”,減少建筑服務部分的視覺影響。
讓每一面都有玻璃門的這個策略讓“工作室區域”完全通透。因為“服務區域”成為“山帽“的一部分,讓”工作室區域”有一種失重漂浮的感覺,像一個半透明盒子的風箏,增強了建筑的明度和半透明性。大面積的露天平臺空間圍繞著“工作室區域”,并且連接到“服務區域”。
這個可伸縮的雙折疊開窗布局根據風的方向或者太陽的位置進行調節,讓室內、室外連通。當所有的門都關閉的時候,一些門扉里面的無窗框雙懸窗可以進行通風。在門上的“Svenson”環境百葉窗能實現不同程度上的空間內向性。從外部看,半透明的薄片讓自然光進入,同時減少眩光,提供陰涼。主工作室下面的空間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儲藏室、休息室或服務空間。
項目初期的主旨是自給自足的一個多功能空間。盡可能使用低能耗的當地材料。為此,整個構造簡潔明了。
結構構件的設計為了使其便于運輸、直升機空運和易組裝。簡單的“mecano”——比如鋼結構的上部框架構件——在基地上能夠快速使用并且精確的組裝,減少建造時間并且使建造對基地產生的影響最小化。
主工作室建筑四面都是3米高的雙折疊門,沒有任何覆層。在建筑兩邊,充分表達的鋼結構門式鋼架讓主要空間在任何方向都能打開,使寬闊的陽臺成為內部空間的一部分。這樣創造了一個充分利用視野和盛行風的真正的多功能空間,同時對各種大小的工作室和私密功能空間保持了最大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