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園位于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的積善里入口處。隨著老城南保護性建設的推進,小東園得天獨厚的位置以及其婉約的建筑院落關系,使其成為了一個絕佳的展示接待場所。在一個僅 350 m2的傳統中式建筑里,既要展示整個門東歷史街區的保護性建設成果,又要滿足招商洽談的功能需要,是相對局促的。傳統中式建筑的梁柱關系,有著令人嘆服的人文美感,而于此同時也給裝修設計帶來麻煩。在不破壞任何老建筑表皮的情況下,解決消防、暖通、光電系統等新功能需求,是設計師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其次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相對全面的展示,讓人感受到具有人文氣質的接待氛圍。設計師將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元素巧妙地融入進來,與傳統文化的陶器、造景、水墨藝術相結合。同時讓現代人的行為法則和審美方式相結合,表達設計者希望推崇的“儀式美學”觀。
由積善里門廊進向東 10 m 處左轉,黑色鏡鋼材質門廊和感應開合門搭配的主入口與建筑外墻青磚灰瓦形成對比,卻又在整體意境之內。門廳尺度較窄,故將通往后院的門扇改造成玻璃,通過借景、對景的手法拓展視覺尺度。進入門廳向左是接待吧臺,背景以現代水墨畫點綴。向右是一個和入口相呼應的鏡鋼材質門廊,穿過對景位置的陳年老木門與吧臺背景的抽象水墨畫似乎完成了一場由古而新的對話。進入展示區,原建筑天井被加以利用,增加了水循環設備,這樣雨水和部分屋面污水可以很快地得到更換。一個由玻璃、水晶、陶制品組合而成的規劃模型臺躍然水面,水底埋入射燈,與透明模型自身的光電系統交相輝映,極具漂浮感。天井四周的原建筑門扇全部更換,再將傳統中式元素提煉以圖案的形式植入玻璃表面。如此,天井和水上模型如同被罩在一個玻璃容器內,天與地,內與外相互交融。休息區的布置以屋脊為軸線,家具使用現代中式與彩瓷、芥麻等材質混搭,體現一絲內斂的時尚氣息。VIP 接待室重點體現信息化和儀式感,將玻璃和鏡鋼的現代做法融入到傳統老木結構里,使空間變得更加透徹,桌面嵌入觸摸電子設備,滿足多功能使用需要。整個會所墻面大面積留白,不但提亮了空間,更是希望觀者能帶著思緒停留在那青瓦白墻的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