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中國臺北Tower of Droplets 水滴塔
- 設計:CRAB工作室
- 地點:臺灣>臺北市
水滴塔是臺灣設計概念國際大賽的二等獎作品。整個塔的設計靈感來自于能量創(chuàng)造:生物能源,而且必須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能源,水滴是整個設計的基本元素,它們的活動、存在和形狀在設計中相呼應。塔樓的大部分對公眾開放,可以近距離看到整個石油過程。即便是在升降梯中,也可見到藻類的日常狀態(tài)。該塔的主要目的是生產(chǎn)水藻,水藻能做為魚的食物,能作為造紙的原料,也能作為生物燃料。這個過程可以消耗二氧化碳(被認為是臺灣的公害),一年中,整座塔可提供10888平米的水藻面,能生產(chǎn)出相當于3266400升的石油……和幾千噸的魚食。這個結構以后可以以更精準的技術改進,預計能年產(chǎn)6532800噸石油。一系列的鋼架結構圍繞著電梯井的鋼鐵核心向上盤旋。立面上的“水滴”則是覆有植物薄膜的鋼籠。一共有三個觀察層:
頂層觀望臺,可俯瞰遠處山丘;中間觀望臺,包括水生植物生長區(qū),可讓公眾看到植物的生長過程;
低層觀望臺,包括鳥舍和魚池。還包括三個辦公區(qū),供市發(fā)展局使用。位于塔的底座的博物館有五層,在其頂部可見藻系統(tǒng),中間層是根據(jù)在格拉茨美術館由作者開發(fā)的技術(奧地利)和北方的戰(zhàn)爭博物館展覽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