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駕馭材料和技術的凱歌。建筑是體現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識,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建筑。”——賴特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從建筑的起源來看,遠古人類的鑿山為穴,構木為巢與當今的起高樓、蓋別墅為家,除了形式上的粗陋與精致之別,功能上的單一向豐富的過渡,其內在精神始終沒變,一直是以人的需求為終極考量。同樣的,室內設計和人的關系也充分體現了人類意志的延伸。無論一個空間是選擇歐式風格還是東方格局,無論它的表現手法是側重抽象的極致還是共生的極致,無論它在材料的選用上是偏愛自然元素還是科技產品,是突出人工的痕跡,還是器重自然本色,所有的問題最終都取決于人的審美和意愿。任何一個空間效果的呈現,絕不是符號和形式的隨意“拼貼”,一切設計都是為了烘托人的活動、滋養人的精神而存在的。設計是一座精神橋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內在的精神歸宿。它用建筑的手法去投射人的內心獨白,去感知和實現他們的真實需求,去找到人與建筑、與空間的某種契合:或許是一種熟悉的情境,或許彼此氣質相投,它的陰晴冷暖引發你的喜怒哀樂。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設計,不在于空間本身的奢華形式或者高檔材料,最關鍵的是能讓空間與它的所屬者產生情感共鳴。正如智者所言:心之安處,方是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