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轉自搜狐新聞:
http://www.sohu.com/a/168002584_351607

自由和舒適可以被度量嗎?馮志鋒說,能。
翻看他的作品,迎面撲來的只有兩個字:疏朗。
有人說疏闊的人,天性中自有散漫,但馮志鋒是個例外,對于設計,他甚至有些過度較真的精準。而當這精準設計的作品鋪陳在你面前時,那伴生的自由,舒適的感覺,猶如經過了細致的算計,一分一毫都不差。
- 家鄉印記 -
海明威曾在《流動的盛宴》中細致地介紹了巴黎印象: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不論去哪,他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這場景替換到馮志鋒身上一樣適用。家鄉在他身上打下烙印,讓這個出生于廣東茂名的設計師,血脈里永遠根植了一絲家鄉的氣息,從踏入藝術殿堂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成為一個成熟的設計師,家鄉那種踏實又目光長遠的精神,就從未離開他。
在他的記憶里,故鄉的顏色始終是蒼白而厚重的。倘若以整個歷史長河來看,廣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文化的邊緣地帶,但從近代以來,廣東闖入了人們的視野中,成了接收新鮮思想的橋頭堡,新式的思想和潮流,改變著人們的每一天的生活。
蒼白是源于物質的匱乏,作為70后,他設身處地地感受過勉強溫飽的生活,匱乏的物質除了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緊湊之外,還讓他養成了善待一切的習慣。從空間,到實實在在的物件。“自然饋贈給你的,以及大自然中一草一木,都需要善待。”
這種世界觀也帶到了他的設計中去,至今,他仍確定,“我們的設計沒有一樣是多余的”——如果是多余的,那就應該去掉。這是他最直接的生活態度的投射,也是對于記憶最誠實的反饋。
真正讓他感受到家鄉氣質對他的作用,則是在學習藝術以后,在上大學前,他在廣州美元接受了大半年的專業訓練。彼時,廣東聚集了很多中國當時活躍的藝術家。雖然馮志鋒跟他們學習的時間很短暫,但老師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甚至是外邊延伸出來的藝術感讓他癡迷。“我覺得這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也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要是能跟跟他們一樣,是蠻酷的。”

- “拾間”的嚴謹 -
童年的匱乏和在求學中接受的豐富藝術熏陶,讓馮志鋒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氣質。或許這跟他的父母也有關系——從小,父母就給他樹立了樸素而嚴格的道德觀,在他記憶中,即使是假期,生活也得有嚴格的紀律要求。
這種嚴格要求也被帶到了他的工作中去。他追求極高的品質,但不會帶來任何累贅。一直以來,他有著這樣一種思想,就是“不管是空間資源,還是環境資源,所有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東西。你必須善待”。
因此,一種獨特的氣質被他揉和在設計中。他克制而不放縱,讓設計始終處在適度中,既不會過度舒適,還要讓人保持警惕。只是對于自然和外界的最為尊重的相處方式。
如何通過技法,是材料的質感得到提升。這是貫穿馮志鋒設計的一個重要標準。


拾間家具制作工藝
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而是更愿意將自己定義為設計師,甚至“手藝人”。人與器物相觸摸,那種微妙的呼應,才是他所追求和探尋的,“手藝是一種技法。”他說,在設計中,他醉心于跟著觸感走,去將這種人與器具之間的和諧雕琢出來。
“拾間”就是在這樣的雕琢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他再次喚醒了家鄉賦予他的靈感,竹、木、皮革,在設計組合之下,以貼合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
這也是馮志鋒自己最滿意的一組器具設計。“設計一定是擅用材料的,而且會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產生跟人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材料和人接觸的這個過程中,提升人文氣質和舒適度。“他解釋道。

拾間家具-扶手椅


拾間家具-高背沙發
在這組家具中,馮志鋒傾注了東方人在家具的成器中,所展現出來的的舒適性和自如性。桌椅都經過精確的測量,根據中國人的身材進行設計。一個扶手椅,光形態就打磨了八個月。其尺寸就改過四五十輪,“怎樣用剛剛好的工,剛剛好的料,做出剛剛好的東西。”
正是這種精確,提供了最舒適的用戶體驗。人的手臂、腿部,所觸摸的每一個的位置和細節,都經過了反復推敲和打磨的。人坐上去,覺得貼合得非常協調的部分,無一不是經過嚴謹的比例計算與設計。
- “恰好”造出一個“太極華藏” -

這種“恰到好處”,貫穿了馮志鋒的每一個項目,從“壹會”到“拾間”,從“里外”到“太極華藏”。就像是一個勻稱健美的運動員,你能看到他身材的線條,以及透露出來的力量的美感,但在看不到的地方,肌肉和骨骼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進行著完美而精準的配合。
“太極華藏”是另一個廣受好評的項目,然而這個項目,其實馮志鋒并沒有花太長時間去設計。“有件事種在你心中很久,遇到一個好機會,很自然就呈現了出來。”
在設計前,他們對太極文化做了相當多的了解和分析,解構出與其相匹配的細節,再進行組合。“有時候客戶只會給你一個預算,給了很多空間給我們。”他說。作為設計師,他最怕客戶跟他說“設計感”三個字。因為這樣子的客戶,其實心中有著非常清晰的設計,但這種概念往往又是流于表面的。


太極華藏內部
而作為設計師,馮志鋒并不喜歡追求形式,他認為設計師的首要職責,是解決問題。“我們要理解什么是問題,他是提供為問題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一個好的空間一定有一個好的業主。跟業主的溝通非常重要。客戶的信任非常重要。”
他更愿意花時間去了解客戶的問題,然后做分析,尋找邏輯,并提供解決方案,直到方案是可以被描述的,才去開展工作。“所以我們很少出現這種要’按照客戶腦海中的設計感’進行描繪的狀況。”在這點上,馮志鋒態度堅決,沒法溝通的客戶,他干脆就放棄。
毫無疑問,太極宗師陳小旺就是這樣一個好業主。最終,“太極華藏”以典型的徽派建筑外觀呈現在人們面前。白墻黑瓦,檐角尖尖地挑起,將光收斂在屋檐之間。推開門,是一個深邃的空間,門上的紙來自于納西族東巴的手工紙,這種紙有著悠久的歷史,采用當地的植物“阿當達”,色白質厚,易于長期保存,“我想,手工的東西和傳統的東西會最容易喚起內心最厚重的東西,能讓人內心平靜。”馮志鋒說,“你會感覺得到這種氣場。”
- 讓生活充滿設計感 -
自然,這是他考慮設計的第一要素。但在設計的過程中,他會突破熟知的領域和思維舒適區,在藝術的突破上追求更高的發展。
做設計,并不是一個完全自我的過程。多年之前,馮志鋒就提出了兩個概念,“為了生活而設計,為了設計而生活”。



前海壹會
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生活,設計終究會反過來影響生活。如何在這兩者中尋求一種統一,馮志鋒思考了很多年。
“設計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這幾乎可以算作現代設計的共識。對于“設計”這個詞,馮志鋒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他不愿意去定義歸類自己的風格,更極力避免被“風格”所限制。事實上,他沒刻意追求過東方氣質與西方氣質之分。所有的設計更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中國本土品牌都會取一些很洋氣的名字,在馮志鋒看來,那更像是一種對西方生活的想象。他竭力讓自己不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們的當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今天也會成為我們未來的傳統。”他希望,設計的走向能夠自然而然的發生。


海上世界里外餐廳
- 傳承設計精神 -
“拾間”系列的家具設計仍在繼續,這是他放在心頭的惦念。設計師、企業家和老師,三種身份疊加在一起,讓他只能在空余時間與他的“拾間”相處。很難講這三種身份中,他最喜歡哪一種,但毫無疑問,這三重身份墊起了他對于世界不同層面的理解。
設計需要大量的靈感,對于馮志鋒來講,這種靈感來源于學習與旅行,更來源于生活的積累。
他避免成為一個“好為人師”的人,作為一個老師,比起技藝的傳授,他更愿意讓學生了解自我驅動和設置愿景。
“你一定要思考,為什么要從事這個職業。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的主張和使命比技能更重要。”馮志鋒說。
他希望建立這樣一種理想的精神城堡,在設計的世界里,充滿了善意,和利他的精神。可以通過設計來解決世界的問題,而避免帶來新問題。

朗圖創辦于1999年是一家中國領先的設計與創意整合體及系統的品牌管理解決方案專業機構;從品牌到設計到傳播到創意資產管理,我們既形成整合的創意設計+策略+整合的集成平臺的同時,朗圖每個事業部亦是追求卓越而專注的專業縱深研究團隊。

深圳聯絡處:深圳市福田保稅區絨花路南花樣年福年廣場B4棟526-530
Tel:+86 0755-83953399
上海聯絡處:上海市徐匯區襄陽南路175號環中商廈3幢102-103
Tel:+86 021-6276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