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以日益發達的今天,綠色建筑因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而受到廣泛關注,眾多企業發現了隱藏在綠色建筑背后的商機與利益,玩起了綠色生財術。
而此次,小編為您帶來的也是和綠色建筑相關的內容,即ACS創意空間第十一期雜志的專訪人物——周家明
周家明博士
Aedas 董事(環保設計)
周家明博士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綠色建筑設計專家,項目經驗遍布世界各地。周博士同時為美國綠色建筑協會LEED 國際圓桌會議專家組委員、LEED 認證專家、香港綠色建筑議會(HKGBC)委任的董事局成員、 綠建業界標準委員會(ISC)主任、綠色建筑專家(GBFaculty)和BEAM Plus 綠建專才,同時也為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香港分會)綠建評審委員會副主任。
獲聘任為Aedas 環保設計董事的周博士在綠色建筑設計專業擁有20 年以上的豐富經驗。周博士專門從事計算器模擬和分析,包括城市風環境研究、太陽能熱輻射計算、自然采光模擬分析、建筑能耗模擬分析以及計算器流體力學空氣影響評估等。周博士豐富的科研和項目經驗,已經讓超過320 個遍布全球的建筑項目在設計概念和質量上皆得以加強和提升。
周博士目前同時獲委任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博士后研究員,并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名譽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的客座副教授。
以下是專訪內容
ACS:身為綠色建筑專家,你奔走于綠建主題大小論壇或講座,是否出于當下建筑節能之急迫感?
Benny:首先要謝謝您給我的這個綠色建筑專家的稱呼,這是我的榮幸!本人能參與到不同的會議、論壇、講座等活動,除了因為Aedas領導的支持外,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蒙各個主辦單位、業界友好的厚愛,因此我也積極回應、參與,希望能盡一份力量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此外,當下各國、各區的政府、開發商、建筑專業從業同仁都積極推廣建筑節能。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前進速度可謂一日千里?;顒又形覀兺芴接懽钚碌恼?、建筑節能科技、建筑設計手段等對推動建筑節能又莫大裨益的課題。參與其中,我不僅能貢獻自己的想法和實踐經驗,更加能和所有的政、商、建筑等業界同仁分享交流,我覺得是一個相互學習、共同提升的好機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與其說是出于當下建筑節能之急迫感,我更加認為是出于對我們的地球、我們的生活環境所面對的問題的急迫感。眾所周知,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突變、環境變壞等問題在近年尤其明顯。例如往年北美洲的大風雪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我覺得我們的下一代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生活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推廣建筑節能對于扭轉全球暖化的進程、避免極端氣候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ACS:你于深圳2014年建筑裝飾國際高峰論壇上力推“被動式”節能方案,其較之于“主動式”設計有何優勢?
Benny: “被動式”節能方案相對于“主動式”設計的優勢是明顯不過的。
我經常跟我們公司的同事開玩笑說,“被動式”節能設計是“古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驗證所留給我們禮物。“被動式”設計說白了就是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適當利用陽光、遮陽、優化建筑座向……背后的理念就是利用大自然免費送給我們的能量,例如風、光、暖等等;同時阻擋一些對我們室內舒適不好的原素,例如熱。我們的前人經過千百年的經驗累積,已經證實了這些手段在不同的地區只要運用得宜,就可以達到室內的舒適與健康。
此外,“被動式”最大的優勢是低能耗、甚至沒有能耗。“主動式”設計是利用新的技術、設備等,改進傳統設計的能耗表現,務求達到節能的效果。但相對而言,“主動式”設計比“被動式”節能方案還是耗用更多的能源。要真正達到“零”排放、甚至“零”能耗建筑的長遠目標的話,“被動式”節能方案是重要的一環。
但我必須指出,我們也是“主動式”設計的忠實支持者。我們無論如何也絕對不能否定“主動式”設計的積極作用,因為在現代城市的建筑項目中,有太多的條件約束,使得某些的“被動式”節能設計發揮不了最大的效用,這樣的話,“主動式”設計就變得極其重要了。
ACS:建筑的生命周期往往長達50年,而設計周期可能只有幾個月,時間壓力之下如何論證設計的優劣,減少耗能?
Benny:一般建筑的生命周期往往長達50年,一個錯誤的設計決定所引發的能源浪費可能是非常巨大。但亦如你所說的,現今建筑設計周期可能只有幾個月,而且建筑的復雜性也很高,在這么大的時間壓力之下,我們必須要依靠科學化的工具來協助論證設計的優劣,從而優化設計,減少耗能。
所以Aedas初步建立起一套內部的建筑性能評估系統——綠色BIM平臺,以電腦模擬分析為基礎,針對建筑通風、能耗、太陽熱得量、日照、采光、景觀分析等等。有了這個基礎,我們的建筑師們就可以在設計過程中檢查我們的設計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對方案進行優化。這樣就可以保證我們設計的質量和確保達到一定的節能效果。(Green BIM 圖)
例如由我們的全球董事韋業啟(Ken Wai)和執行董事鄧偉堅(Wai Tang)設計的廣東邦華集團琶洲綜合開發項目。在整個的設計過程我們與設計團隊緊密合作,做了很多不同的性能模擬和相應的設計優化,最終我們的成果不僅得到業主的認可,更加得到了業界的認同,贏得許多國際性的建筑設計獎項。
ACS:美國LEED評估體系被公認為綠建認證的黃金準則,但每一個國家、城市和文
化必然有諸多差異性,怎樣做到因地制宜?
Benny:我同意美國的LEED評估體系的特殊而重要國際地位。我自己本身也是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的國際圓桌專家組(International Round Table)的亞洲地區專家代表。我們公司積極響應以LEED認證為平臺,在我們的項目中推廣綠色建筑。例如由我們的執行董事林靜衡(Christine Lam)和祈禮庭(David Clayton)設計的無錫恒隆廣場、由全球董事江立文(Max Connop)設計的港島英迪格酒店,這兩個設計項目不僅在建筑設計上成為當地、當區的地標,而且它們都是以LEED認證為目標的項目。
但我自己認為沒有一套系統能通行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獨特的氣候環境和經濟條件。如果盲目使用一套評估系統套用到不同的地區,所得出來的結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不倫不類。因此,LEED版本4正朝著因地制宜這個方向進行了大的改革,在此我就不逐一熬述了。
說到因地制宜,讓我以我們公司一貫的工作方法來解說。Aedas在世界各地設有12個辦事處,一直致力造就因地制宜低碳生態綠色建筑設計。每個設計方案既匯集具國際水平的專業技術和知識,也充分體現對各地文化特色和綠色建筑的了解。以中國為例,我們的項目遍布不同省市,而每個地方的氣候特征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城市的建筑在設計上、在技術的應用上都可能有不同的優先考慮。所以我們成立了低碳綠色生態科研小組,其首要工作就是要協助設計團隊了解當地的氣候,并且針對性地提出最合適的設計建議。
我們也明白綠色建筑不能只是建筑師的神來之筆或心血來潮,必須經過科學化的論證和評估。我們的低碳綠色生態科研小組成員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一如我上面所提到的,經過這個小組的努力,我們公司內部的綠色BIM平臺是一個重要的設計評估和優化的工具,可以保證我們設計的質量和確保達到一定的節能效果。在香港,其中一個讓我們引以為傲的項目——全球董事韋業啟(Ken Wai)設計的THR350住宅寓所就是我們其中一個因地制宜設計的代表作。它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香港的氣候特點,從而在建筑座向、自然光利用、外遮陽、自然通風等等方面都作了設計優化和驗證,使得業主能在享受舒適的室內外環境的同時,也能達到最大的節能效果。
此外,我想借此為我們國家的三星綠色建筑標識點贊,這套系統是基于因地制宜的大原則,在設計和評價的過程中,氣候和地區的經濟條件往往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因此它更加能鼓勵開發商和建筑設計師注重因地制宜的開發和設計原則。
ACS:“綠建就意味著高成本”的片面觀念仍然普遍,能否在經濟、功能、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使綠色方案更具經濟吸引力?
Benny:無可否認,綠色建筑普遍來說成本比非綠色建筑的要高,因為它是對比傳統的設計方案來說的。但是如何衡量實際的成本差距,這在建筑業界、尤其是工料測量的同仁當中,一直是一個熱烈辯論的課題。但這個不是我們這次要談論的重點,所以我就不詳談了。
綠色建筑的經濟吸引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關鍵是大家一直只關注成本開支,沒有考慮它的回報。綠色建筑、尤其是節能建筑,本身每一天的運營都在為業主、用戶省錢。舉個例子,使用LED燈比一般的燈具可能要節省10%-30%的電力,除非你不需要開燈,只要需要開燈的話,它一年下來就為用戶節省了10%-30%的電費開支。
但我們一般作為消費者,著眼點太注重在價錢,我們都希望能用最便宜的價錢買來達到我們想要的功能的產品,是一個純粹的消費行為。我們沒有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投入的每一塊錢能為我們帶來多少額外的收入。
我覺得綠色建筑在功能、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好處是人所共知的。經過這么多年的宣傳和教育,大家都知道綠色建筑在這些方面的好處。關鍵是在要拿錢出來的時候,大家能不能用一個投資的眼光來做決定。我們留意到,現在很多開發商都在商業項目上大力投入在建筑節能上,因為他們能看到節能建筑能在長遠的建筑運營為他們帶來回報,是一筆“劃得來”的高成本效益的投資。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太過執著于如何讓綠色方案更具經濟吸引力,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不在于經濟吸引力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關注如何讓消費者以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待綠色方案。
ACS:環境問題成為“中國式發展”之殤,高能耗建筑是原因之一。在綠建領域快馬加鞭的中國,應該以何種姿態進入國際視野?
Benny:環境問題的確是目前國家所需要大力解決的課題。良好的環境不僅讓人們生活的更健康,也更加能讓人們熱愛這片土地。
我個人認為在綠建領域,我們國家要以一個創新者的姿態走上國際的舞臺。21世紀是一個鼓勵創新、追求創新的新時代。以蘋果公司為例,它在智能電話領域是領頭羊。蘋果公司并不是智能電話的開創者,但卻通過創新的設計、領先的研發能力,開創了智能電話的大時代,并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我認為它的經驗十分值得借鑒。
我們必須要鼓勵我們國內的建筑開發商、建筑設計同仁、設備制造業界等建筑產業鏈的不同持份者大膽創新。我們過去都是通過使用國外的新技術、新設備去提升我們的建筑性能。這個是很好的起步,也確實在短時間里讓我們的綠色建筑的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長此下去,我們在綠建領域就只能跟著世界的步伐走,成為國際舞臺的參與者或跟隨者。我覺得我們國家并不缺乏創新的人才,大家看看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巨企,他們的創新是世界認可,并且也讓他們成為了世界領先的企業。我覺得我們的建筑業界也是很有這個潛力,創新是我們國家在綠建這塊的必由之路。
我們的設計也在沿著這個不停創新的道路往前走。我們公司擁有眾多的頂尖創新思想的偉大設計師,它們的設計往往走在時代的前沿,作品在合理的基礎上同時還能讓人驚嘆設計者的鬼斧神工。例如由我們的全球董事安得寶(Andrew Bromberg of Aedas)設計的廣州南豐商業、酒店及展覽綜合大樓,不僅設計上吸引眾人的眼球,更加在于環境融合、利用自然環境條件等方面得到業界的認同。這個項目在不同的國際設計獎項評比中都取得優異的成績。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創新思想就是推動我們國家的綠建走上世界舞臺的重要助力。
ACS:中國大多數設計師還未形成綠建的思維方式,也缺少專門化的技術培訓。香港高校有無意愿與內地大學增進合作,共同提升中國設計隊伍的水平?
Benny:我同意兩地高校之間的合作空間是很大的。
香港的高等院校一直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我個人在大學的教學工作為例子,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相關碩士課程就有很多的內地同學報讀,當中除了有來自建筑專業背景的同學以外,也有各種各樣對這個課題有興趣的同學。
此外,兩地高校之間的交流也十分頻繁,我以前就曾經多次帶領我們大學的建筑系的同學拜訪國內不同的大學,進行交流。我也在大學里面舉辦過很多培訓課程,專門培訓過內的政府部門的規劃和設計人員。
從我的經驗來看,香港的高校是十分愿意與國內的大學合作,共同培養更多的綠建人才。
ACS:對于剛剛起步的年輕建筑師,如果能在國際化的建筑設計公司獲取經驗,必將受益匪淺。Aedas在內地開設的多家分公司,會否注重培養本土設計師?
Benny:培養本土的設計師是我們Aedas的發展政策之一。
本土的設計師是我們每一個分公司的骨干,這點是無可置疑的。Aedas一貫秉持的信念是:只有對所服務的當地社會與文化具有深刻了解的建筑師才能做出杰出的設計。這一信念是公司的立身之本。
Aedas 為優秀的設計創意提供全球性平臺,使得世界上一些極具天賦的建筑師可以獲得所需要的最新信息,并得到設計交付系統的支持,以此來實現真正的世界頂級設計解決方案。
我們很歡迎國家的年輕建筑師加入Aedas,與我們一同成長。
ACS:國外建筑師的實驗性建筑在內地城市涌現,是否因為中國太過依賴西方摹本,卻忘記自己5000年的建筑歷史中不乏建筑與自然結合得很好的案例?
Benny:我認同我們的建筑史上有很多我們至今仍然引以為傲的建筑,這也是我上面所提到的有關于我大力推動“被動式”建筑的重要原因。至于中西建筑的融合,我個人認為我們還在摸索和成長的階段。
近20年來國內的確很追求外國的實驗性建筑。從消極面來說,是過分依賴西方的建筑設計技術。但從積極面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讓國內建筑師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雖然這些新建筑的設計概念是源自于國外的設計師,但后期的施工圖制作、施工的細部的落實等,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國內的年輕設計師、工程師們來完成。這個過程讓我們的建筑師們學習了很多國外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對于國內建筑業的前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國內也不乏由我們中國建筑師設計的中西結合的優秀建筑作品。例如我們的全球董事溫子先(Andy Wen)設計的西交利物浦大學行政信息樓,建筑設計以太湖石為概念,并結合蘇州園林的傳統特色,創造出豐富且充滿現代感的活動空間。這個項目已經完成,獲獎累累,并成為校園的新地標。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國家也不乏優秀而且能把中西建筑特色完美糅合的設計作品。
ACS:要想真正落實綠色設計,建筑師的作用無疑至關重要,需要借助建筑師的手將方方面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你認為羅伯特•沃森(Robert K. Watson)“消滅綠色建筑”的愿望,什么時候將會實現?
Benny:羅伯特•沃森先生是一位我很尊敬的先生,他為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設計的LEED評估體系就像你所說的,被公認為綠建認證的黃金準則。
“消滅綠色建筑”是一個美好的愿景,我跟羅伯特•沃森先生擁有同樣的愿望。我認為推廣綠色建筑不僅僅要建造節能環保的建筑物,綠色建筑是一個硬件,還比須有“人”這個軟件來配合。我們必須讓每個用戶知道如何合理使用綠色建筑,這樣才能發揮綠色建筑最大的節能效力,才能達到真正的節能環保。因此,當每棟建筑物都按照因地制宜原則來設計、當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合理使用我們的建筑,這個時候,就是“綠色建筑被消滅”的時候了。
相信各位對周家明博士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來看看他的作品是如何踐行“綠色建筑”這一原則吧!
周家明作品:無錫購物廣場
此大型項目設有三座寫字樓、一座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和無錫市內最大型的商場。項目在兩塊地段分兩期建設完成,整個建筑群主要由一個大型的公共廣場及一組具歷史意義的城隍廟古建筑連系起來,當中包括一座建于明朝的戲臺。
第一期包括一座七層高建筑面積118 135㎡的購物商場,兩座建筑面積分別為88 560㎡和56 030㎡的甲級寫字樓。
項目的總體規劃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設計師透過「動態」手法來演繹設計,原有的歷史建筑物和全新的城市布局創造出對話的空間。其建筑設計的動態取之于中國書法的精髓,那富活力而流暢的曲線增強了項目的形體和空間感,像中國字畫筆觸之間所發揮的虛實對比一樣絲絲互扣。整個規劃細心將各功能活動空間及目的地緊密連系起來,寫字樓猶如「門戶」串聯并延續這條動線至室外廣場。建筑設計以現代風格重新布局,同時承傳城市的歷史。
購物商場
三個弧形玻璃中庭結合形成環狀空間,使得人流匯聚成環,依著這條連續的動線進行購物。動線上提供了不同的體驗空間,明亮的玻璃中庭不單設計獨特,其連結點處亦有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強人流。
保育文化遺產
為支持城市的保育理念,此項目原地保留了城隍廟區,并將其布置于寫字樓及商場之間的廣場中心點,形成一條有趣的時間軸。歷史建筑群包括三座始建于明朝起(約1369年)的內戲臺、外戲臺和西偏廳。原有的兩層高戲臺已日久失修,但按原貌修葺后已回復至昔日的輝煌,修復工作還包括結構鞏固、加固地基和修補屋頂。圍繞著歷史建筑的公共廣場強調了對建筑物的歷史共鳴,同時創造出與現代環境的強力對比。
可持續性
購物商場充分利用日光以提升空間感。為了減低溫室效應,商場中庭的玻璃天幕設有獨特的遮陽百葉以控制過多的熱力,同時為商場投射出有趣的陰影圖案。中庭還提供了光伏電池板,降低商場的能源消耗量。
周家明作品:西交利物浦大學行政信息樓
周家明作品:THR350 私人寓所
周家明作品:港島英迪格酒店
周家明作品:南豐商業、酒店及展覽綜合大樓
周家明作品:廣東邦華集團琶洲綜合開發項目